第(2/3)页 “这是一个住在我们镇上三清庙的大人写的,他总是在饮酒后在雪地上写下这些文字。 我看不懂,但觉得它们很重要,所以就抄下来了。” 老先生点了点头,神色变得凝重起来。 “这些文字确实蕴含了道家的深奥智慧,非一般人所能理解。看来,那位大人是个道家高人。” 狗儿听后,双眼放光:“真的吗?那您能教我认这些字吗?” 老先生捋了捋胡须,微笑道。 “当然可以。不过,你要有心理准备,这些道家文字深奥难懂,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领悟。” 狗儿坚定地点头。 “我不怕困难,只要您能教我,我一定会努力学习的。” 于是,老先生开始耐心地教导狗儿认识那些道家文字。 每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和道家思想。 狗儿虽然初识文字,但在老先生的悉心指导下,他逐渐理解了其中的奥妙。 随着时间的推移,狗儿不仅学会了认字,还开始对道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 他经常与老先生讨论各种道家典籍,对于其中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 而李辞远在三清庙中,也得知了狗儿在学习他写下的道家文字,并对此深感欣慰。 他觉得狗儿虽然年纪尚轻,但天资聪颖、心性纯良,是个可造之材。 于是,李辞远也开始主动教导狗儿一些道家的修行法门和心得体会。 他希望狗儿能够在修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、更稳。 就这样,在三清庙和小镇私塾之间,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传承关系。 李辞远和老先生共同教导着狗儿,使他在知识和修行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。 而狗儿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,逐渐在道家修行的道路上崭露头角。 …… 一日清晨,阳光透过三清庙的小院,斑驳地洒在石桌上。 狗儿与李辞远相对而坐,两人中间摆着一壶清茶,袅袅茶香中,他们的讨论正酣。 “大人,最近老先生教到我‘无为而治’的理念,” 狗儿沉思着开口。 “这似乎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做法相悖,我难以理解其真谛。” 李辞远微微一笑,轻抿一口茶水。 “‘无为而治’,并不是说真正的不作为,而是强调一种顺应自然、不强行干涉的态度。 就像水流,你见过哪条河流是笔直前行的吗? 它们总是顺应地势,蜿蜒曲折,却最终能汇入大海。” 第(2/3)页